1. 征稿范围
本刊主要刊载昆虫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的学术研究论文,反映现代昆虫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优先刊发天敌、资源、药用、环境指示昆虫等益虫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每期设特色专栏、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技术与方法等栏目。
2. 投稿须知
(1)本刊只刊登首发稿,切勿一稿多投。来稿请附第一署名单位的推荐信,推荐信中需注明“此文稿经审查,无一稿两投和泄密情况”,否则不予受理;有通讯作者时,须附通讯作者本人的签字,以示认可;另请提供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和E-mail地址。
(2)稿件须符合本稿约要求方可受理,通常在稿件收到后3个月内决定并通知作者是否录用。若投稿3个月后未收到本刊的任何通知,作者可在通知编辑部后自行处理稿件。未被录用的稿件不退原稿,请自留底稿。
(3)本刊已入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平台的数据库,稿件一经出版即同时被收录。若作者不同意入编,请在来稿时声明。
(4)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必要文字删改,作者若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声明。
(5)投稿时须签署并提交《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书》,同意在稿件录用后,将其全部版权转让给《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
(6)稿件录用后,作者须交纳版面费(500元/页)和审稿费(200元/篇),无其他收费。论文发表后,本刊向作者支付稿酬(包含文章的版权转让费)。文章版面费汇款日期和稿酬收款日期可登录系统在相关栏目登记。
3. 投稿程序
(1)投稿方式:本刊实行线上投稿,请点击官网首页的“作者登录”,并在成功登录后进行投稿。
(2)填写稿件信息:按要求准确填写。带*的内容为必填项;同时为提高稿件外审效率,作者需推荐两位以上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供编辑部参考。
(3)填写或修改作者信息:每篇文章需有投稿作者和通讯作者,可由同一人担任,建议投稿作者就是论文通讯作者以便联系;如有需要,作者信息可以直接在稿件查询处随时修改。
(4)上传稿件和附件:将稿件及相关附件上传至系统。成功上传后,作者会接到系统自动发送的收稿通知。
(5)查询稿件处理进度:登录系统后,进入稿件查询即可。
(6)修改稿件:
① 若编辑部还未对稿件进行任何处理,您可以在稿件查询处随时修改稿件信息。
② 若编辑部已对稿件进行处理,必须经编辑部进行退修操作才可以对稿件进行修改。请在登录投稿系统后,点击[稿件管理]菜单下的[上传/下载修改稿]子菜单,找到稿件。请先下载(打开)原文,查阅编辑部是否有直接的批注或修改,通过[修改]功能将修改稿或补充的内容上传回来即可。请不要再使用投稿功能投此稿,否则会被视为新稿件,已有的审稿结果将作废。
4. 稿件要求
4.1 内容要求
① 内容完整,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明通畅,引用资料注明文献出处,保守国家机密,文责自负。
② 中文稿件使用昆虫名称和名词参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0年公布的《昆虫学名词》,其它名词和名称参照相关规范,无规范时沿用最广、最久且意义无误的名词和名称。
③ 文稿题目准确、简短明了,系统学论文题目给出所研究分类单元隶属的纲、目和科名。摘要包含研究目的、关键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关键词反映文稿内容范畴,参考《昆虫学文摘》(EA)所列主题词,便于计算机检索,不能是短语。观察标本指明存放地,涉及核酸序列提供国际核酸数据库登记注册的核酸序列号。
4.2 格式要求
① 文字:来稿用5号宋体字、A4纸隔行打印。正文前用中文和英文分别给出题目、作者姓名、署名单位、所在城市和邮编、摘要、5~8个关键词。英文稿件用附页以中文给出上述信息。首页脚注给出资助项目名称和编号及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 - mail地址)。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计量单位、汉语简化字和标点符号。缩略词首次出现给出中文和英文全称,文稿标题不用缩略词,摘要尽可能不用缩写词。外国人名用原名,外文字母和符号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上下角字母、数码和符号位置高低区别明显。源自中文的人名和地名译成英文采用汉语拼音,表题、图题及表图中注字均需有英文对照,生物科级以下名称首次出现注明拉丁学名。
② 表格、插图和照片:表格采用“三线表”。插图用绘图纸黑墨绘制或高质量激光打印样图,线条清晰、均匀,图幅宽度8cm以内(半栏)或14~16cm(通栏);图线粗细有别,坐标线、指引线用0.13~0.25mm细线,函数曲线用0.25~0.5 mm粗线;图中所有字符的字体与字号应一致,均用6号宋体字。每幅图附清晰复印件一份。照片用光面相纸印出,层次清晰,反差适中,无折痕,用比例尺示明图像实际大小,图样和照片大小适当,插图另纸打印附文后。正文中相应处画一方框标明图的位置,框下注明图序、图题和图注,图注文字应精练。
③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应符合国际和国家有关版权规定。正文中引用处应在圆括号内注明原著者姓名和年代,2名作者之间用“和”(中文文献)或“and”(外文文献)连接,3名或3名以上作者时只给出第一名作者,后加“等”(中文文献)或“et al.”(外文文献),西文著者只给出姓氏即可。文后参考文献列表采用“著者 - 出版年”制,列出前三位著者姓名并按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只列正文中引用且公开发表的文献,未正式发表的资料不得列入。中文参考文献须有英文对照,排列时英文在前,中文在后并置于方括号内。中英文刊物名称全写,不用缩写。
参考文献格式举例如下:
〖期刊论文〗
Yu XP, Zheng XS, Xu HX, et al. A study on the dispersal of lycosid spider, Pirata subpiraticus between rice and Zizani fields [J]. Acta Entomology Sinica, 2002, 45 (5): 636-640. [俞晓平, 郑许松, 徐红星, 等. 拟水狼蛛在水稻与茭白田之间的转移 [J]. 昆虫学报, 2002, 45 (5): 636-640]
Shelby KS, Webb BA. Polydnavirus mediated suppression of insect immunity [J].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1999, 45 (5): 507-514.
〖专著〗
Lu HS. Molecular Biology of Insect Viruses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 1998: 519-524. [吕鸿声. 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519-524]
Sonenshine DE. Biology of Ticks. Vol.1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349-356.
〖专著论文〗
Ye GY , Hu C, Shu QY .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rice resistant to insect pests and its wise and sustainable use. In: Cheng JA, Zhou WJ, e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C].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8: 406-414. [叶恭银, 胡萃, 舒庆尧.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转育及其合理持续利用. 见: 程家安, 周伟军, 主编. 世纪农业发展与研究 [C].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406-414]
Wilson MD, Post RJ. Integration of morphometric,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of Simulium damnosum. In: Hawksworth DL, e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st Organisms [C].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1994: 2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