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办单位


        目前,《环境昆虫学报》的承办单位是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和3个协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红火蚁防控科技创新中心),对学报发展建言献策,对学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是广东省昆虫学的挂靠单位,亦是《环境昆虫学报》承办单位,编辑部办公所在地。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28日,是极具华南地区特色、从事动物与昆虫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当前,面向国家和广东省的发展需求,立足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形成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深厚的科技积累,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科研机构。围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物资源恢复及动物实验研究、有害生物监控等三大主要研究与应用方向,建有13个科研团队以及2个条件支撑团队,主要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自然保护区评估与规划、有害生物监测与农林生态系统保护、绿色农林生产技术等有关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为政府提供科技咨询服务,为公众提供科普宣传,为社会发展提供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支撑。拥有目前华南地区动物物种标本收藏量最大的标本馆,储备华南地区独特的昆虫和动物资源。多年来,共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项,其中62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申请专利60多项;发表学术专著50余部,国内外学术论文2600多篇。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2005年7月成立的校级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从事红火蚁研究的专业机构,开展国际重大危险性外来入侵害虫-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入侵生物学、种群控制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本中心曾玲教授、陆永跃教授、张维球教授首次鉴定并确认了红火蚁入侵我国大陆,率先组织开展红火蚁的应急防控研究,历经16年科技攻关,已在该蚁的入侵生物学生态学、监测、检疫、防治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建立了监测技术体系、检疫除害技术体系、应急防控与根除技术体系,并大范围实施,为我国预防与控制红火蚁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该中心累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个、国家“973”项目课题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个,其他项目40多个;发表论文190多篇(SCI源期刊60多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2部;获科技成果5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9项、电影版权2件,编制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研制新型毒饵剂、粉剂、装置等9个。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二等奖等5项。

 

        华南师范大学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前身为2005年生命科学学院建立的“昆虫分子与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团队力求建设以“昆虫发育生物学”为特色和优势,集昆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应用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李胜教授领衔,现有教授/研究员14人(含特聘教授 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3人、特聘研究研究/副研究员5人,博士后15人、实验员3人,秘书2人。研究团队力求揭示昆虫发育的现象及规律,发现多个昆虫特有的分子靶标,推进害虫防治的新方法和技术,促进现代昆虫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团队成员近5年来在Ann. Rev. Entomol.,  PNAS,  Autophag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红火蚁防控科技创新中心隶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是国内从事红火蚁研究与防控的优势单位之一。本中心现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1人,科研辅助人员2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6人。该中心以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战略方向,重点开展红火蚁等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等科研项目 5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 100 余篇,编写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30余件,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件;颁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7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等多项科技奖励。